人民币汇率制度(3)央行如何管理汇率波动
《人民币汇率制度(1)》《人民币汇率制度(2)》两篇文章介绍了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历程。接下来,我们针对2015年“8•11汇改”以来、央行经常用到的一些管理工具,再给大家做一些介绍。
外汇储备
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,我国已经成为进出口贸易大国,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,央行在外汇市场上动用外汇储备入市干预,可以直接调节人民币供求关系,稳定人民币汇率,但是如果干预时间太长,可能导致套利行为盛行、外汇储备规模下降,影响国际收支平衡。此外,利用外汇储备干预市场只能起到短期效果,无法从根本上消除汇率升值、贬值预期,不能作为常态化工具使用。
外汇风险准备金率
外汇管理中,央行密切监控结售汇情况以及外汇占款变动,并根据需要、对开展代客远期售汇业务的金融机构收取外汇风险准备金,如果上调外汇风险准备金率、将提高金融机构存放在央行的外汇准备金,因为外汇准备金的利率很低、不利于金融机构获取利息收入,金融机构往往将这项成本转嫁给购买外汇的客户,从而抑制购汇行为、缓解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。从实际效果来看,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主要用来提升外汇交易成本,可以减缓汇率升值、贬值的速度,难以改变汇率变化趋势。
外汇存款准备金率
外汇存款准备金率是金融机构交存央行的外汇存款准备金、与其吸收外汇存款的比率,外汇存款准备金率越高,金融机构交存央行的外汇存款准备金越多,这部分准备金必须以外汇形式留在这些金融机构手中、不能兑换成人民币,通过这种方式回收外汇的流动性,可以减少由于外汇涌入购买人民币、导致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压力,从而促使人民币汇率由升转贬、双向波动。与外汇风险准备金率类似,外汇存款准备金率可以提升外汇交易成本、但难以改变汇率变化趋势。
逆周期调节因子
人民币在岸市场的交易主体,主要是央行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,市场主体较为单一、对冲风险的衍生品工具较少,再加上广大进出口企业对冲汇率风险的意识不强、往往对汇率采取单边交易方式,这种市场结构容易形成单一贬值或者升值预期。为此,央行在人民币中间价定价机制中引入逆周期因子,就是为了缓解外汇市场上的“羊群效应”,对冲单一预期导致的市场过度波动,使中间价更好地符合经济基本面情况。而在实践中,对人民币单向贬值的预期、往往要远大于对人民币单向升值的预期,逆周期因子从一开始推出,本意就是为了抑制人民币汇率贬值,因此往往在人民币贬值时被拿出来使用、在人民币升值时又淡出中间价的定价机制。与外汇风险准备金率、外汇存款准备金率类似,“逆周期因子”的作用在于改变升贬值幅度的预期,而不是改变升贬值的方向。
调整利率和发行央票
汇率管理属于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,央行在实施货币政策的过程中,主要考虑国内经济发展目标、兼顾国际收支平衡,可以通过调整利率、发行央票、口头干预等手段,调控汇率价格。在正常情况下,如果央行采取扩张的货币政策,利率、汇率都会走低,刺激经济增长,反之亦然。但是,如果遇到特殊事件,导致通胀上升、汇率贬值、资本出逃,央行的货币政策就会面临两难境地:为应对通胀上升和资本出逃,央行必须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,但是这样会推升利率和汇率、不利于经济增长,可能进一步加剧国际资本流出、进而对汇率形成贬值预期,一旦资本外逃规模扩大、外汇储备不能满足国际收支需求,容易酿成重大的经济危机,这类经济危机在发展中国家时有发生,有些国家甚至受此打击一蹶不振,因此央行必须格外关注外债规模、国际资本和外汇储备情况,针对外汇管理制定专项政策,避免国际形势变化对国内经济发展造成重大的冲击。
资本管制
根据前面的介绍,如果汇率贬值伴随着资本外逃、形成负向反馈的循环,容易导致经济危机;另一方面,如果汇率升值伴随着“热钱”流入、形成正向反馈的循环,容易导致经济过热,这两种情况均不利于宏观经济平稳运行,央行需要对国际资本流动进行管理。由于汇率双向浮动可以发挥“自动稳定器”的作用,央行可以将汇率浮动与资本管制相结合:如果汇率浮动的效果较好,可以适度放松对资本流动的限制,尽可能用市场的力量调节经济发展;如果汇率浮动的效果较差,就要加强对资本流动的限制,提早防范金融风险。
温馨提醒各位理财师:
我国财富管理从业者的数量和质量在快速提升,每一名理财师都需要有终身学习的恒心。专业是从业者的通行证。希望每一个理财师,都能精进各方面的技能,在财富管理大时代里,从客户的“一事之师”成长为“一世之师“。
以上就是“人民币汇率制度(3)央行如何管理汇率波动”的介绍,希望对您有所帮助。